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教育导读

很高兴来与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思考。

 

image.png

 

大家都知道,疫情时待在家里时间比较长,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城市中溜达。疫情稍微好转后,我就和太太出来,去廋西湖和小巷子转了又转,发现扬州真的很美。以前我一直都没有发现扬州的春天是这么美。这个春天人少花多,几乎每个星期,都有我不认识的花儿在开放。

在这个美好的城市里,在这样一个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。因为很特殊的因素,才发现了她的美好。所以我就觉得,可能还很多美好的东西是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。教育也应该是美好的,但可能会被我们忽略。不过,我定下这次演讲题目时候,我还是打了一个问号,美好的教育真的能实现吗?

 

1.   教育应该如此美好

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。教育应该如此美好。这是应该换句话来说教育应该是这样,实际上是不是这样,我们先不讨论,等下再谈。

有一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叫《隐士和熊》,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:

隐士离开人间,住到森林里,开始挺快乐,但不久就很孤独。

他开始寻找朋友。有一天,他遇到一只熊,他就和它打招呼,这只熊也回应了他。他们谈得很开心,成为了好朋友。

后来有一天,他们一起去游历。又是爬山,又是穿过丛林,走了很久。隐士很累,熊还很有力气。熊就对隐士说:你就休息一下吧,我负责你的安全。隐士感到确实很困,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。

熊忠实地守在旁边。忽然,一只苍蝇飞过来,在隐士的脸上转来转去,熊很生气,不断地赶,可是怎么也赶不走。

熊搬起一块大石头,终于等到苍蝇停在隐士额头上,就一下砸下去,苍蝇打死了,他的好朋友隐士也被砸死了。

这个故事明说什么呢?网上有各种解释。我觉得各种解释可能都没有说到关键的地方。在我看来,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问题,叫美德即知识。这句话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讲的。把这个故事和“美德即知识”的这个道理连在一起的也不是我,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周巩固教授。

 

image.png

 

我这样理解这句话:美好的东西就应该是美好。它从内到外都是美好,不能美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也就是说从内在灵魂到外在行为都是美好的。还有一个角度,就是一件美好的事物,从产生到发展终结,也应该都是美好的。如果不是这样,这个美好就有问题。所以如果我们说有一种品德是美德的话,它就应该从内到外,从开始到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美好的

苏格拉底的意思是什么呢?

这里的知识是指人认识自身的本性,知识的起点是“认识你自己”,因为,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情适合自己,懂得自己做什么事情可以适合自己的需要,有自知之明,并能鉴别与什么样的人来往,这样的知识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,而不是祸患。

苏格拉底认为,正义、自制、勇敢、友爱、虔敬等美德都是同质的,即是由理性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整体。美德具有整体性和贯通性,因而可教性。

在我看来,美德应该在动机、过程与结果方面都是美好的,这样的美好才是实至名归的。就像前面故事里的熊,动机是美好的,可是方法和结果却是悲剧。说明,熊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,也没有美德。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话语来分析教育。

我们都知道:所有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美好的教育。

 

image.png

 

那么,美好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呢?

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有爱的,美好的教育应该是人和人能够建立连接的;美好的教育应该是人与自然亲近的。这几个方面大家相对容易理解。但是,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。来从动机、过程与结果方面来看,教育如果都是美好的,就不容易了。我们会想到,我们的老师、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讲,“我是为了你好,所以你要怎么样?怎么样?”孩子不理解,有时候是一脸茫然,甚至是泪水涟涟。他想不通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,都用来上培训班,他不愿意这样学习。而家长会强迫孩子们就范。从这个层面上来讲,这个教育的动机看起来是好的,但是过程,还有结果呢?

2、现实中的教育困境

疫情期间,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,他找我,很着急。他说孩子上小学三年级,已经开学了,上了一个月不想去了。在老师看来这孩子有问题。在家长看来,确实孩子有问题,他不想去上学,肯定不行啊!就要逼他去。过了一段时间以后,孩子表现很不正常,开始自虐。这时候家长觉得孩子有问题了,老师也觉得孩子有问题。其实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。这期间,类似的问题不少。

朋友对我说:王老师,你能不能帮一下孩子。我说我不能跟他见面,不仅是疫情的问题,因为这件事情首先是父母的问题,关键在于你,我可以支持父母和孩子进行一些方法的指导。朋友之后经常联系我,我教他做一些亲子游戏。我跟他父母说,先不要让孩子上学了,带着孩子出去玩,到扬州的大街小巷转一转,他想吃什么、买什么都满足他,给他自由,让他稳定下来。然后,回去做一个游戏,就是自己的心愿是什么?就是用很简单的石头剪子布,谁赢了,谁就想一个心愿,写在纸上。

他爸爸写了很多心愿,比如说暑假里面去澳大利亚旅游,还要买许多东西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愿,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快乐的幸福童年。妈妈的心愿是做好吃的给孩子,再养一只狗狗,给孩子做伴。

孩子写的心愿是什么呢?游戏结束的时候,爸爸看了一眼,心都凉了。孩子写的是:希望老师死掉,希望爸爸和妈妈死掉,希望爷爷和奶奶死掉,希望自己也死掉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有人可能会讲,这不过是个个案。这也没有什么,对吧?如果只是个案的话,我就不在这里讲了。

疫情期间,很多省份包括我们江苏省,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在不断上涨。我想到这些孩子是多么痛苦,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多么的痛苦,多么懊悔啊!

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首先需要帮助的是他们的父母,这些孩子的家长与孩子之间处于相互隔开的状态。原本孩子心里想什么,嘴里就可以说什么,可是,在这样的家庭里,孩子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并不一致。父母根本不愿意听孩子心里真实的声音。虽然是一家人,亲子之间却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,父母总以为自己最懂孩子,但是,孩子只能装给家长看他们想要的样子。这样的隔断让孩子处于无助的状态,一旦遇到外部压力或者自身困境,他们就会怀疑自己,否定自己,直到放弃自己。

当然,还有另一个方面,就是学校教育。现在不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,只关心知识的掌握成都,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德。有些老师在孩子和家长面前很强势的,说话的口气是指责与埋怨,少数的甚至是谩骂。只要有孩子犯错,老师就会气得不得了,全班都要挨骂,有的老师撕掉学生的作业本,暴跳如雷。这对小学生的心理会造成巨大创伤。

而此时的家长们呢?他们中的很多人竟然以为这样心理不正常的老师是负责任的,还会帮着老师训孩子。所有因为学习而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合谋造成的。一旦心理问题出现,只有家长痛苦,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,这些老师还会继续如此,他们很少反省自己有没有问题。如果有上级问到此事,他就会辩解:我太负责任了,当时太着急了,没顾上孩子心里怎么想,只希望他们成绩更好……

你看,他是多么负责任啊!就好比那个熊举起石头砸向朋友,朋友死了,然后,他对你说,抱歉!我是为了你好……

2005年.我在扬州中学推动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。心理咨询室建立了以后,咨询工作很火爆,这其实不是好事情,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。有一段时间学生来的少了,这其实是好事。但是,后来的情况又比较糟糕。有的学生经历小学、初中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,已经伤痕累累。

这个伤痕累累从哪里来的?大家本该知道,是强制性的教育造成的。所以我们说:教育应该是美好的,美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自由的。从这个层面上来讲,现实的情况,就离这个美好差得比较远。

如果我们从美好教育来看的话,教育的动机就是为了人的健全发展,过程当然也是人的各方面得到健全发展,这个各方面就是人的生理生命,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,我们也可以简称为身、心、灵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。这样的健康发展是可持续的,而不是不可持续的。

image.png

江苏也有过这样的例子。全省高考状元到了北大或者清华以后。一年不能适应,退学回来,在家休学。这些不好的负面消息是消失很少有人知道的。我们只知道考试成绩,考试的结果看起来挺好,对于很多人来说,那就很好了,孩子成长的其它方面完全看不见。

我每年都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,有些成绩看起来确实很好。但是,到了大学以后呢?他在大学里干了什么呢?他大学里面学的怎么样呢?他在大学幸福吗?再然后,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呢?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幸福吗?

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结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甚至是一个终身的过程。所以,我们说,人各方面的健全发展,就是要回到人本身。

3、教育的哲学基础完全错位

这个美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?

这里面就涉及到对人的认识。我们是怎么看待人的?教育建立在什么样的哲学基础上?如果这个基础错位了,整个教育就会出现问题。

我在很多地方培训的时候,问过不少校长,也问过大学里的老师,还有各地中小学的老师,他们大多数人的答案就是“人是高级动物”,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人是高级动物?谁教给他们的?

如果把人定位在高级动物的话,没什么好讲的,这样的“教育”就是训练高级动物了。想把他训练成什么就把他训练成什么。在我看来,教育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上,这就需要把人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生命。

image.png

这个独特的生命,至少有两个独特性。其一就他/她们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样,都有其个性;其二,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他/她和动物有所不同:人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需求,即生理需要,还有非常重要的“社会性生命”的需要,即建立与他人的可以信任的关系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当然,还有“精神性生命”的需要。先来谈社会性生命。

我们的孩子在出生以后,他/她的身体是软软的,孩子的各方面器官都没有发育好,但是他们信赖自己的父母,特别是和母亲的关系。母亲给孩子最安全的环境。这个时候建立了信任关系影响终生。

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在0到3岁的时候,有没有得到母亲的悉心照顾?有没有母亲陪在身边?有没有母亲全身心的爱?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这是每一个成人社会性的起点。

社会性生命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,当母亲看到孩子笑了一下,她就足够了。她什么都不要,只要看到孩子的笑脸,她比得到什么都满足。

但是,我们常常把孩子的这种笑,看成是很廉价的。我们的眼睛看到最贵的那些东西大多是豪车、别墅、金银珠宝。这些有形的东西会让我们忽略掉社会性生命关系里面,非常甜蜜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情感。

我们觉得信任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中你有我,我中有你。我们教过的学生毕业了,从小学到了初中,又到了高中,最后考了大学。为什么有的孩子还来见你?为什么她还给你写贺卡?

这个问题,从生理上怎么讲也不通。就算是他毕业了以后,教师节的时候给你发一个问候的短信、微信,都说明她在想着你。这也说明她的生命里有你的一部分。所以,教师最了不起的地方,就是你有和孩子的父母一样的机会,去影响另一个人的生命,去让你的生命和他的生命相交。用你的爱,你的能力,深深的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,用你的情感感染他,这就是人的社会性生命。

你自己的孩子如果出去到了很远的地方,你就会很牵挂。你为什么会牵挂?从生理上讲不通的呀!这说明他的生命和你紧紧相连。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另一个城市去发展,那他更是如此。你会跟他联系,不断的联系。跟你的关系越好的人,跟你关系越密切的人,你越会牵挂。实际上,这个生命就是社会性生命特有的形式。这种特有的形式就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他超越了我们普通生理意义上的那种连接,他是心灵的链接,这是心灵的领域。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,忽视这种社会性生命的发展,甚至切断社会性生命的连接,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。

石中英教授在他的《教育哲学》中说,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。然而,就目前教育知识的现状来看,这种最重要的知识也是最贫乏的知识。……整个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,人文主义气息淡薄。学校中遗忘人、歧视人、压抑人、摧残人等非人道的现象触目惊心。如此现状,家长们还要惟命是从吗?

4、人最高贵的是精神生命

当然,我们每个人除了社会性生命之外,还有一个生命,就是“精神性生命”。这就是身心灵中的“灵”。

灵是什么?或者问“灵命”是什么?我看了一下教育各个领域的研究概况,在这一方面研究得非常少,灵命涉及到要觉察内在自我的成长。那么,什么是内在的自我呢?

我有一次到西安。有两个很好的朋友带我去秦岭玩。在秦岭的山谷里面,看到了一个小溪。

我们就停下来,就跑到那个小溪里去。我朋友家有个小孩子,这个小孩子大概是10岁的小女孩。我看到她在那个小溪里跳来跳去,非常开心。

突然,她看到小溪里面有一些很小的鱼。她兴奋地叫起来,然后用陕西话说:“小得很”(笑滴恨,普通话里第三声,在陕西话里面的是第四声)

当时,我忽然想到,在这样一个自然的环境中,孩子是自由的,就像水里的小鱼,自由自在地生活着。其实,每一个孩子都热爱自由,不希望被控制。但是,随着慢慢长大,自由被一点点剥夺,她/他们的精神生命也就逐步萎缩了。

当然,教育要给孩子们提供发现内在生命的机会,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,同时,从自我觉察中,在反省中,发现自己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。这个精神世界非常广大,非常神奇,不仅充满想象力,充满创造力,而且还有独特的道德判断力。仁爱之心、善恶之心的源头都在那里。人在这个层面上,才真正体现生命的尊严,也超越一切其他生命形态,拥有特有的地位。

image.png

现代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,这个问题不仅在我们中国,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出现这样一个偏向,就是向外的学习非常发达,而向内的观察则非常的脆弱。向外的观察就是我们去研究各种自然的规律,我们去进行各种工程的建设或技术发明,人类要改造这个世界,这个方面能力显得越来越强大。

但是,在这个过程中,人类破坏了自然。科技的进步形成了人类狂妄的自我。这种狂妄常常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

所以。内在生命的存在实际上是告诉人类,无论你有多强大,在大自然的面前,你应该是谦卑的,你应该怀有敬畏之心。唯有如此,人类的科学进步才不会走进恐怖的道路。但是,这种敬畏之心,在我们的教育中是非常缺乏的。

我们说人在生理、社会、精神这三个方面有独特的生命,但在第三个方面是最弱的,第二个方面是次弱的。我们常常只强调的第一个方面。当然,我们都知道精神方面常常是看不到的,它是因为在最里面。

我们到现在为什么要谈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呢?我们为什么要谈论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呢?因为他们当时所提出来的命题,他们所做出的思考,到今天都是有价值,也就是说精神生命是永恒的,是超越时空的。

我们不知道孔子长什么样,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兴趣爱好,虽然,书上有记载,他爱好音乐,他吃东西的时候很讲究,穿的衣服也很讲究。但是,我们没有办法去真正的和他接触,我们只能通过《论语》等典籍知道他的思想。

从这个层面上来讲,人的生命是一种独特的生命,这种独特的生命在一个孩子的身上是同时能够显现的。也就是说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,他/她有生理性的生命,他有社会性的生命,他有精神性的生命,这三个方面使他更有尊严,更有未来的无比可能。

他/她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个体,他/她是一个有父母、祖辈、同辈、朋友等很多人牵挂的个体,你对这个个体的谩骂侮辱就是对整个这个社会群体的侮辱,只是他们不知道。如果个体身边所有的人都站在你面前,你还敢谩骂侮辱吗?如果他/她很淘气,很顽皮,甚至有一些不好的习惯,当然很可能与他/她所在的社会亲友群体有关,那么,他/她只是个受害者,更需要教师的帮助。

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考,有自己的精神自由,需要成人世界的尊重和保护。站在学生面前,教师自然需要有一份呵护,但是,这种呵护不是以这个名义去剥夺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。站在他/她的面前,我们应该对他/她拥有一种敬畏。儿童是值得我们去敬畏的,我们对儿童的敬畏就是对人类未来的敬畏,就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一种期盼。

如果教育建立在高级动物的基础上,教育永远好不了。但是,如果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,并且把人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生命,教育才有可能美好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人在身、心、灵三方面得到健全的发展。

这种身、心、灵的发展,我们必须要能够摸得着、看得见,要与现实的教育有所连接。人的生理性生命更容易受到环境和行为能力的影响,社会性生命涉及到信念、角色、使命和愿景,再往上面走,精神性生命中更多的是使命、愿景,还有无限可能的另一个方面,就是你精神生命的第二个层面,或者叫超越的层面,那就是信仰、灵性,还有更高的神性。

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理解,对人的理解的浅薄,就使得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的浅薄。当我们对人的理解更加丰富,更加厚重的时候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教育。